LASIK激光近视手术历史、概念、原理


  我能承受多大的诋毁,就能承受多大的赞美。

  范冰冰在诺基亚新的广告里如是说。这句话,用在准分子激光近视手术(以下简称LASIK)身上也恰如其分。自1983年LASIK问世近30年以来,眼科学界和公众始终在争论其利弊,一种声音认为,LASIK准确、稳定,让全球3000多万近视患者“借我一双慧眼”的愿望梦想成真,它是指引患者通往光明的天使;另一种声音截然相反,认为LASIK技术不成熟,可能给眼睛造成创伤,是把患者拖进黑暗深渊的魔鬼。

  天使or魔鬼?赞美还是诋毁?

  范冰冰说,只有没有真相的地方,才害怕诋毁。LASIK的真相是什么?为此,本报制作此专刊,摒弃所有的商业包装,溯本清源,从LASIK的发展历史,原理、机构观点、观点、明星感受以及部分已术朋友的感受为您揭露真正的LASIK。

  LASIK发展历史

  LASIK的发展史可追溯至40年代末。自1949年起,美国等国外的眼科专家们先后报道了对LASIK技术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的一系列角膜屈光手术。比如:冷冻角膜磨镶术(1949年)、原位角膜磨镶术(1964年和1966年)、准分子激光成功切削动物眼角膜组织(1983年)、非冷冻角膜磨镶术(1986年)、自控板层原位角膜磨镶术(简称ALK,1988年)、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简称PRK,1989年)、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简称PKM,1990年)等等。1990年,Pallikaris将ALK和PRK两者结合,终于形成了迄今为止趋于的一种屈光不正矫正术即LASIK。 经过长期的临床跟踪,美国于1997年9月25日通过LASIK审查,宣告LASIK手术可靠、有效。

  在我国,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开展与国外基本同时起步,关于准分子激光的引进,我国卫生部1992年召开了论证会,1993年,北京协和医院在国内引进PRK,相继又引进了LASIK。LASIK这种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疗效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均明显优于以往的任何一种屈光不正矫正术,一时风靡中华,成为眼科常见的手术之一。

  2005年,爱尔眼科引进国内台飞秒激光手术设备,在LASIK基础上,又实现了“飞秒LASIK”。LASIK使用机械刀片切割角膜瓣,切割时有一定误差。而飞秒LASIK实现了无刀手术,是眼科激光手术中的一次革命,飞秒性非常高,也更加。

  LASIK概念和原理

  准分子激光是氟氩两种气体混合后经激发而产生的一种人眼看不见的紫外光,其波长仅193纳米,不会穿入眼内,属冷激光,无热效应,能以“照射”方式对人眼角膜组织进行气化,达到“切削”和“雕琢”角膜的目的而不损伤周围组织和其他器官,其性质是适合角膜屈光手术。

  LASIK手术的原理是用一种特殊的精密的微型角膜板层切割系统(简称角膜刀)将角膜表层组织制作成一个带蒂的圆形角膜瓣,翻转角膜瓣后,在计算机控制下,用准分子激光对瓣下的角膜基质层拟去除的部分组织予以气化,然后于瓣下冲洗并将角膜瓣复位,以此改变角膜前表面的形态,调整角膜的屈光力,达到矫正近视、远视或散光的目。

微信扫一扫
关注爱尔眼科官方微信!
爱眼护眼早知道,还可直接咨询医生